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華山貨物車站產業遺址暨齊東老街生活美學踏訪

嬌小卻蘊含著無窮精力的褚陳寶貴女士,是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的創會理事長,自2002年起持續推動齊東街以及華山社區的文史保留工作。時至今日,寶貴姐帶領著協會與社區民眾一同保留下齊東街內的日式建築,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訪談地方耆老,留下華山車站周邊的口述歷史;開辦多種社區課程及活動,如口琴班、瑜珈班、肯氏蒲桃節等。1/18菜園小講堂第一堂課,很開心邀請到寶貴姐進行一場華山車站產業遺址暨齊東老街生活的導覽巡禮,3個小時的活動中,由中央藝術公園(華山車站舊址)開始步行至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齊東老街日式宿舍聚落(齊東街53巷臺灣銀行宿舍)等地,讓歷史不在只是課本中的文字,而是透過街頭巷尾的人們、會呼吸的建築物緩緩道出屬於他們的,華山的,台北的故事。


導覽路線
中央藝術公園(華山車站舊址)→蒲添生雕塑紀念館善導寺文化部(碾米廠、維納斯舞廳舊址)→民族傳統音樂研究中心(糧食局舊糧倉)→紅磚六合院(原樟腦精製工場)→居民營造荷花池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齊東街入口意象有身份證老榕樹(社區守護神)→微笑街道(260年以上米道街頭見不到街尾)林務局 農委會第二辦公室農糧署(糧食局)、臺灣婦女館(九樓)→台北之音(醒吾大樓)、基督之家→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服務處自立晚報舊址(都更重建)齊東公園肯氏蒲桃樹(社區創意伴手禮)→齊東老街日式宿舍聚落(齊東街53巷臺灣銀行宿舍)→齊東街日式宿舍(市定古蹟)、丘希賀(陸軍)將軍舊居王叔銘(空軍)將軍舊居
過去華山大草原是台北車站支線的樺山貨運站,由當時日治時代總督「樺山資紀」的姓氏作為命名,直到國民政府時期,才由「樺山」改為「華山」使用至今。華山車站作為台北地區貨品以及重物資的補充站,為了讓貨物快速搬入卡車及貨車,車站周邊階差都已40-50公分為主,即便華山車站已被拆除,仍然可以從華山大草原到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路上,看到以新設計手法包裝後的階差痕跡。60-70年前,科技仍不發達,貨物站採用人力卸煤礦之類的重物資,這些工人大多是搭乘板車由三重一帶至此工作,由於煤礦對於人體有許多危害,這些工人多數都罹患肺病,屬於當時的職業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人規定,每戶都必需挖建防空洞,還有一定的長、寬、高尺寸規定,且有兩個出入口,所以在此區的房舍每個人家地下室都設有防空洞,而華山車站設有兩個防空洞,各可容納20人,但是無法相通。
華山車站周邊有著許多重要工廠,例如,臺北酒廠和樟腦精工廠,附近許多耆老在孩童時期就在其中工作,目前臺北酒廠與樟腦精工廠都在經過民眾爭取下,紛紛保留,轉型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辦藝文展覽或音樂表演,是臺灣舊空間活化再利用的最佳案例。大多數人都分不清臺北酒廠與樟腦精工廠倉庫區的分區,其實可以由建築外看得出來,臺北酒廠的牆面為三層磚造水泥結構,最外面為灰色洗石子,廠區內還有名聞遐邇,市定歷史古蹟的「四連棟」;樟腦精工廠倉庫區以紅磚搭建而成,由於此區樟腦以精緻樟腦製作為主,需要經過蒸餾後才能製作成品,因此建物特別挑高,以符合器具的尺度。其實華山的樟腦精工廠是除了南昌路有「小白宮」之名的南門工廠外,臺北市內第二大的樟腦工廠,在日治時期樟腦是台灣三寶之一,佔全世界總產量高達70%,因此當地許多耆老在孩童時期都曾經進入樟腦精工廠擔任童工,進行樟腦包裝成袋的工作。無論臺北酒廠或是樟腦精工廠,裡面都提供澡堂讓員工清洗乾淨後才回家,以男女之別分配洗澡順序,如同日本經營工廠時,管理員工的方式。

齊東老街是一條具有260年歷史的街道,自清朝起臺北通往基隆的古道,實為臺北盆地東西向的聯絡道路,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作為盆地運送米糧到港邊的「米道」,在日治時期的齊東街雙號門牌為商業店家,如同商店街,單號門牌則是公園綠地,現在則統一為住宅區,漸漸地吸引一些特色小店進駐。其實從民國年間開始齊東老街一直富有文化氣息,聚集了許多國際間赫赫有名的台灣文人雅士,更是台灣粥會的聚會區域,如楊英風、溥心畬、張大千、郎靜山等人都曾定居於此區,自成一格的藝文特區。
在齊東街上的齊東公園內擁有多棵肯氏蒲桃樹,社區更為肯氏蒲桃樹每年舉辦了全台獨一無二的肯氏蒲桃節,肯氏蒲桃樹原產地為澳洲,引進台灣作為景觀樹,搓揉其葉子帶著淡淡的芭樂氣味,而寶貴姐帶著居民一起製作肯氏蒲桃果醬,由於果實不多,因此果醬的產量也很少,不過寶貴姐不吝嗇地分享沾有肯氏蒲桃果醬的餅乾讓大家享用,略酸的口感,孩子們不甚欣賞,但對於大人們來說,卻是有著樸實的好味道。


當一行人步行至齊東街53巷的黑瓦屋時,巧遇寶貴姐爭取保留黑瓦屋時的戰友,同時擔任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張揚先生,張揚是個土生土長的華山地區本地人,父親曾任最後一任華山車站站長,最後由萬華車站退休。由他生動描述過往齊東街區景象時,所有聽眾無不如癡如醉,一同踏入歷史的軌跡中,清朝時期,此區被劃入「三板橋庄」,日治時期到光復後,在地人稱齊東街為「七間仔」或「七間厝」,意指齊東街上的七間磚造二層樓厝,現已消失,如今臺北市還保有類似建物的地方就是貴陽街了!


目前齊東街的清治建築已全然消失,但在社區居民共同爭取下,仍然保留數棟日治時期木造黑瓦屋建物。雖然黑瓦屋是日治時期的房舍,日人來台參觀時,卻表示從沒看過架高超過70公分的房屋,經過考證後,其實是採用唐朝建築工法,避免木造結構因為潮濕多雨的臺北盆地而腐壞。在張揚先生的熱情說明下,許多木造黑瓦屋的小故事都被傳承下來了,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對於木造房舍來說是完全錯誤的,上梁是房子的心臟也是所謂的主梁,由於樹木在自然界中生長,樹幹為了抵抗強風自然會產生弧度,因此人們抬頭往上看主梁時,會發現主梁多為凸起的型態。木匠師傅說,搭建木造屋時採用卡榫式並非現今的釘子及水泥,因此在搭建主梁時,必須研究黃曆,確定是上梁的好日子,才能夠搭建主梁,若非如此,主梁會卡不進卡榫中或是凸出卡榫外。日人在台搭建的房舍的起居室中,必有一根特別的梁,並非房舍的支柱卻是神聖的存在,因為那是遠從日本運來的櫻花樹樹幹,當移居台灣的日人想念家鄉時,抬頭一望,便如同見到故鄉一般。還有好多講不完的故事,等著大家親自拜訪齊東街,讓寶貴姐與張揚先生一一細數給大家聽。
最後,張揚先生與大家分享保存地方歷史建物的心酸過程,原有的木造黑瓦屋一共有11棟,除了原本的臺灣銀行宿舍外,許多是私人財產,當文史工作者預想將其房舍申請作為歷史建物保存時,隔天就會看到怪手將房舍剷除,因為民眾擔心財產被劃入歷史建物或古蹟後,原本能夠獲利的土地都將化為烏有,這都讓文史工作者很痛心。即便是公股的臺灣銀行也打算剷平其房舍,當時張揚先生與社區民眾為了阻擋怪手進入,肉身抵擋在門口,更是住宿在黑瓦屋長達1個禮拜,避免突如其來的拆除工作,還好幾經協調、溝通,終於達成共識,保留下數棟木造黑瓦屋。目前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希望古蹟透過租借場地作為展覽、座談會等活動空間後,進一步活化古蹟使用。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齊東街的故事,可以拜訪下列網頁:http://blog.bangdoll.idv.tw/2006/12/blog-post_5867.html,或是聯絡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寶貴姐會熱情地為您安排導覽喔!
這只是第1堂的菜園小講堂,接下來還有7堂菜園小講堂活動,千萬不要錯過了喔!請隨時注意FB以及部落格的報名資訊,避免向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