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綠色市集 攤位活動介紹 (陸續更新)

4/6() 13:00-17:00
這是一個交換共享、友善對待的市集,
交換共享著,綠色創意生活;
友善地對待,城市農人的收穫。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
{拓染DIY工作坊}
將由黃芬薇老師帶領助教們,教學植物拓染樂趣引導如何發揮思考自我創作,社區週邊花草皆可創作生活美學,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多年來用花草拓染汁液於布巾上、舊白色衣服、桌巾創意葉拓染,拓印過的葉子可以慢慢撕開致於書本內頁,葉子乾燥後可以製做書簽或是卡片。




好人會館

「臨時孫子─幫您抬行李」在農曆年間,新聞台不斷播送,全台各地火車站皆有年輕志工擔任臨時孫子,協助旅客抬行李,讓每位旅客都感受到回家的暖意,這項活動便是由好人幫創辦人─黃榮墩先生所推動,黃先生不忍農民生產蔬果過剩時的血本無歸,便主動協助農民賣菜,獨自開著貨車由花蓮到台北賣菜,但是賣菜又無法長期顧攤,黃榮墩先生就創辦了《好人菜攤》,沒有駐點菜販,顧客得自己挑菜、找錢等,攤位上只賣當季盛產甚至是過剩的有機蔬果,因為當消費者購買過剩蔬果,就是幫助農民,同時,消費者也能吃得安心,形成互助的社群。近期,由於高麗菜價格崩盤,好人幫發起了請大家吃高麗菜的活動,號召志工在街頭包水餃、煮水餃,任何人都可以吃,只是吃了要還,至於要怎麼還?請至好人會館FB粉絲專頁了解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A5%BD%E4%BA%BA%E6%9C%83%E9%A4%A8/321962754494111

紅蘿蔔親子烘焙工作室
我們沒有迷人的香料跟華麗的外表,只用天然的食材烘焙出美味的手作餅乾,以致無法保存太久,但絕對是吃了會感覺溫馨、不斷回味的手作餅乾。
歡迎跟我們一起找回甜蜜的親子手作時光。


小葵有機
Lifestyle, Health, Green and Ecology
是小葵有機對有機產業的熱情所在。
這不是一間普通的有機店,
是一個讓您擁有幸福的家。

現場展示有機生鮮農產品、有機生活用品 (保養品/家庭用品),以及有機宣傳手冊及有機概念宣導。


鴻旗有機休閒農場
位於大武山下水源保護區,已無汙染的山泉水及豐沃的有機土壤,經過有機認證,培育出優質的有機農特產品。現場展示有機鳳梨、有機香蕉、有機芭蕉、有機生黑豆以及有機鳳梨果乾。

馥聚Foody
擺放展示公平貿易有機巧克力及咖啡為主,希望透過攤位向消費者表達公平貿易所要表達的意義及精神,也鼓勵消費者在做出購物選擇前,是否可考慮偶爾也支持一下小農商品呢?


埃及咖啡
一杯咖啡在保守的埃及社會,曾是待嫁女兒決定相親成不成的暗示。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埃及咖啡店裡,都擁有自己獨特香料配方的咖啡。原樸的不濾渣烹煮方式與獨特風味,讓一位台灣女兒開啟世界觀及傳遞世界和平訊息。【舒食埃及人文廚房】提供您這杯有人文故事的埃及咖啡,是由埃及末代國王御廚後裔Riko King精心調製而成。

可串聯式智慧型自動灌排菜盆

將耕地上無用的菜梗或菜葉堆於菜畝上,再覆上廚餘、穀殼、有機土後,形成肥沃的厚土,就可直接在最上層的有機土上面種菜,簡單、方便、容易操作,適合沒有耕種經驗的人來體驗。對居住生活在都市的人,多數人都沒擁有農地,因此利用自己所住的大樓陽台或頂樓露台,以三明治有機耕種法進行「離地種植」,就可享受都市農夫的樂趣了。最容易成功的環保種植方式之一就是在「可串聯式智慧型自動灌排菜盆」內進行「三明治有機耕種法」,既善用雨水和廚餘,又可輕鬆在家進行耕種。

勇敢 夢
每個人在生命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夢想,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追求夢想

小豆、四月熊、妮琪 3 個懷抱夢想的手作女生
我們也有一個夢,而且憑著我們的勇敢,我們的夢發芽了
在不久的將來 會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在沒有任何的名氣、沒有粉絲的情況下,用最真的心,做出最誠懇的作品
讓大家知道,要和我們一樣的勇敢,給自己的夢想一個發芽的機會

運用布料/橡皮章,分享手作裡獨一無二的恬淡幸福,作出一件又一件的實用又溫暖的小物
BLOG http://dreamabn.pixnet.net/blog
FB https://www.facebook.com/#!/dreamabn 



國稅局

現場捐六張發票,即送一份精美小禮喔!




其他閉幕活動相關內容請點此連結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經典工程顧問-綠生活團隊【都市社區綠地菜園】分享

以菜之名 織綠網

以菜之名的方式有很多,都市農園、社區園圃、轉角香草園、綠屋頂、可食地景……然而,種菜作為一種對於都市發展樣貌的想像,種植內容、管理方法是其次,拉近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距離才是核心價值。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綠生活團隊,以Green Life 綠色生活圈為理念,從自身所處生活環境的體驗出發,藉由在生活圈中聚集小成為多的手法,編織起點點的綠意空間。
經典工程施佩吟小姐認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裡有許多不起眼的空間,像是社區閒置空地、邊界圍籬、人行道、陽台、停車格、屋頂、庭院、防火巷等等,往往因為習以為常而忽視它們的可塑性、不同類型的使用功能。這些多樣的空間不一定全隸屬於政府,但以往習慣的作法總是向政府提出建議,接著就是等待政府編列預算,審查,核准,執行的漫長行政程序,在完成規畫前熱情與精力已經消磨了不少。不如好好運用私人空間自己動手做,激盪更多元的想像,而不把可能性侷限在公部門式的綠美化思維。利用由下而上的草根動員,進而引起政府的重視,實現公私共同響應的願景。

多樣空間 公私共創

各式各樣的社區小空間,工友的、私有的、合法的、不合法的,用生活感集成的社區綠意,彷彿是共創的一幅幅作品。

1.      英國Edible Buss Stop – 公車站旁菜圃。幾位倫敦南部的年輕人,設想每天都會稍作停留的公車站旁或許可以做些變化,賦予等公車這件事更多的意涵,可能是教育性的,也可能是休閒性的。他們採游擊方式,在站牌旁的畸零地種起觀賞性植物與蔬菜;為了使行動觸及不同層面的民眾,避免淪為少數人的快閃活動,一開始選擇一條會經過醫院及學校的路線,接觸更多老人與學生,並在公車站旁舉辦工作坊與市民一同探討公車站的另類想像,以及烹飪現地食材分享給社區居民等活動,漸漸引起市長的關注而獲得補助。

     

詳情請見官方網站:http://www.theediblebusstop.org/

2.      香港HK FARM。結合農夫、藝術家、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傳達屋頂農耕的優點與在地生產的價值。在屋頂上種植蔬果,減少食物里程而降低碳排放;減輕熱島效應而減少冷氣使用。同時與在地店家洽談上下游的產銷合作,並推廣在地特色小店,形成互利共生的微型經濟。此外,結合展覽、工作坊、導覽,並推出相關攝影書與雜誌,把一般年輕人認為老套沉悶的農耕,運用圖片和錄像,為空中農場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人改觀並參與。


詳情請見官方網站:http://www.hkfarm.org/

3.      東京銀座養蜂計畫。創辦人原先只是對在巴黎、紐約都會區裡養蜂產生好奇,決定自己動手實驗,仰賴座落於銀座附近的的皇居、植物園、公園,蜜蜂有花蜜可採,得以生產蜂蜜。另外商家結盟提供蜂蜜,標榜銀座限定的蜂蜜調酒、法式蛋糕成為賣點。不只帶來商機,蜜蜂替周邊花卉授粉,繁衍更多植物,吸引鳥類與蝴蝶,滋潤了都市的生態系統,同時讓都市人省思人際關係間的疏離感。
 詳情請見聯合報【借鏡國外】報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IaR9MFY3o

4.      台大社會系館屋頂菜園。一群剛畢業的學生,混雜不同學術背景,卻沒有一人是農學畢業,僅靠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不斷實驗;採取類似公田和私田的劃分,公田部分由認養人輪班照顧,頗有成效,後更延續到錦安里屋頂菜園。
圖片出處;綠色奇蹟粉絲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12402988951784.1073741830.111916585667091&type=3

5.      金華街轉角香草園-國有地綠美化案例。
閒置國有地附近的居民店家,向里長發起自願認養的想法,起初計畫作為鄰近民眾共享的菜園,礙於法規規定,遂調整種植內容,並改名為香草園。

6.      位於師大附近的咖啡廳釋放店內外空間栽種薄荷、玉米等植物,增添店內綠意,還能當作食材使用。並利用人潮較少的時段舉辦課程,與社區產生更多交流。

7.      加蚋仔【茉莉小花園】。位於南萬華的某街道轉角處,除了是送餐給老人的據點外,經過巧思,改造成為微型花園。原本領完餐點就離開的老人們,不經意增加了停留在此的時間,創造與鄰居互動的媒介;取名為茉莉小花園更是呼應此區百年前廣泛種植茉莉花的歷史。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20655191292123.1073741845.144408682250113&type=3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20655191292123.1073741845.144408682250113&type=3

社區堆肥織網,看見綠的小系統 (錦安里屋頂菜園案例)

仍持續壯大的錦安里屋頂菜園,一開始只是經典工程綠生活團隊思考綠化社區另類路線的實驗場,憑藉不斷摸索與溝通,逐漸形成一個「綠的小系統」。
初期階段團隊於屋頂鋪設了一小塊草皮,邊施工邊擷取居民意見,討論其他更合適的想像。過程中漸漸引發少數居民的關心與意見提供,屋頂菜園的概念因此成形。團隊裡缺乏種菜經驗與知識,一邊參考國外案例,一邊實驗各種可能性,像是嘗試蛋殼栽種菜苗、製作保特瓶盆栽、收集廢棄棧板改造為蚯蚓公寓與垂直菜圃。期間與社區營造團體,雲和小客廳合作,學習運用咖啡渣做堆肥,稱作「雲和堆」;咖啡渣消除異味的特性,也讓大家提高製作DIY堆肥的意願。接著邀請居民參與一系列類似階段成果發表的活動,讓大家了解自己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改變,也透過有趣的活動與自身相關的議題,激勵民眾參與。慢慢地菜園吸引意外的訪客們,喜鵲、蝴蝶、金龜子、蜜蜂的來訪為屋頂帶來一絲生氣。
小有規模的成功促使團隊思考永續經營的機會,與里長溝通協調後,爭取到長期的經營權,同時邀約距離屋頂不到五百公尺範圍內,想參與社區事務的店家,提供店內不要的咖啡渣或廚餘製作堆肥;用社區生產的垃圾,滋養社區耕種的菜園,而一部分的堆肥回饋給商家做店鋪周邊的綠美化,形成互利互惠的循環小系統。團隊在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剛好認識社區規畫師,一同舉辦種菜課程,並邀請周邊大學生加入討論議題,激發更多可能性;而參與課程的民眾又可以教導其他有興趣的人,持續討論激盪,延續都市農耕的精神。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29528753738101.1073741826.144408682250113&type=3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29528753738101.1073741826.144408682250113&type=3


景觀入菜
除了借鏡國外經驗,實際著手社區營造,綠生活團隊也應用社群網站織起社區綠網的一部分。粉絲頁面啵比的城市重旅行是團隊成員黃思靜另一個實驗的場域,重視當地食材的文化歷史,強調食材間視覺與味覺的結合,試圖用生活常見的元素,在不同的空間中實驗都市可以吃的空間,期待透過料理帶入景觀、生活議題。
圖片出處;啵比的城市重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0084248172916&set=a.214303945417613.1073741834.187850984729576&type=1&theater



想知道綠生活團隊正如何耕耘綠色生活圈嗎?快上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臉書頁面關注他們吧!

復健里幸福農場經驗分享


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裡,光是居住空間就倍受壓迫,在巷弄中人車爭道更是常有的情況,大部分人對於綠化的想像可能就僅止於在自家陽台或院子裡種些花草。除了公園外,實在很難有什麼大範圍的突破。但松山區復建里林際泓里長可不這麼想,儘管一開始對於法規程序與企劃撰寫都不甚了解,憑著一股熱情,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仍一步一步壯大社區的綠色版圖。

里長在還未開闢幸福農場之前就持續耕耘綠化工作,民國94年參加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舉辦的植樹節活動得到一筆經費,便開始著手打造「社區植物園」。復健里的轄區範圍內沒有一處公園,有的僅是散落在街道巷弄旁或是水溝邊上,由民眾自發性種植的植栽。里長有條理的集合這些植栽,並計畫在不同的植物前放置簡介牌,而達到植物園的教育意涵。從沒有寫企劃案的經驗,到社區植物園企劃案核准通過,里長還著手導覽圖鑑的編撰,圖鑑裡含括社區裡100多種植物,說是植物園一點也不為過。96年分別得到林務局模範社區以及全國模範社區的殊榮,100年與101年相繼在道路植栽比賽裡拿到亞軍及冠軍。

得獎紀錄雖輝煌,里長綠美化的規劃卻沒因此停滯。復健里有許多國防部留下的半廢棄眷村,只剩少數幾戶居民,村裡充滿違章建築,雜亂不堪。里長打算申請拆遷,並在原地開闢菜園,供里民使用。看似簡單的構想,實行起來卻是困難連連。先是原居民遷移後仍過了兩年才開始拆除工作,閒置的空間被當作資源回收集合場,使得原本的場所更加髒亂,成為登革熱的溫床。期間多次拜訪立委及議員,辦過多次會勘,拆遷始得通過。而法律規定要執行拆遷前得請建築師畫圖,區域內的樹木同樣也需樹保計畫圖,兩樣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再加上繁瑣的行政程序與申請經費過程,相當耗時費力。農場興建完畢後周邊仍有不少問題得處理,像是畫設停車格、紅線及抽取電線桿等,各涉及不同管理單位。

經歷多方奔走努力,幸福農場於10110月正式啟用,共有48個位子供人認養。農場內採取無
障礙空間,步道寬敞,可供輪椅進入,落實老少共同參與的理念。因為為非營利取向,種植的蔬菜能恣意地綻放花朵,在種菜之餘多了遊憩觀賞功能,也讓小朋友有機會認識平常所吃的蔬菜,結合教育涵義。期間舉辦多次活動,從慶祝第一次收成的成果與栽種經驗分享、餘興節目,到舉辦烹飪比賽,無形間凝聚了社區意識,打破在緊繃的都市生活下,人與人間的冷漠與疏離感。豐碩的經營成果使農場得到多方關注,其他鄰里、政府單位與社區發展工作培訓班相繼觀摩與蒞臨指導,相互的資源支持和經驗交流下,農場遂成為松山區裡結合環保、健康、遊憩的一個觀光亮點,更贏得擴建的經費。

迴響居民的熱烈反應,里長將農場擴建至168的位子,並建立組織架構有系統的管理。在里長擔任的執行長之下,設置一位「場長」統籌農場的運作,其下還有三位副場長分別負責教育、行政、執行事務,各管轄十一位組長。每位組長管理約15位認養人,並分配維護、清潔等義務事宜。擴建後的農場增設環農場步道,居民們在此散步、騎腳踏車,甚至舉辦健走大賽,帶動社區運動風潮。菜圃裡開始有人種起花卉,或是運用創意放置裝飾品,儼然是一個微型休閒觀光農場。原本只是一個帶動社區綠美化的小小念頭,卻衍生為效益更大,結合教育、運動、休閒、環保等多功能場域,揭開都市更新的另一種可能性與想像。


想更了解幸福農場的創建始末,或一窺它的盧山真面目,千萬別錯過這部由里民劉啟明所執導的紀錄片!請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HZ4EWBVk

粒粒皆幸福—稻米介紹與米食點心示範

缺席許久的太陽終於上工,伴隨徐徐涼風,今天是個慵懶地曬著太陽也不會流汗的舒服天氣,不如就動手做幾道點心,來戶外野餐吧!這周的市民講堂謝佳霖老師先介紹台灣常見稻米的種類、構造與其營養價值,利用這家家戶戶都會有的平凡食材,變化出簡單又不費時的米食點心,讓以米為主食的我們,重新體會它常被忽略的優點。


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在我們的文化裡,大家見面第一句話大多不是問「你好嗎?」而是「你吃飽了沒?」、「你吃飯了沒?」,米飯存在於我們的文化根基可見一斑。米粒依處理的過程大致可分為糙米、胚芽米、白米,稻穀剝開第一層稻殼後就是糙米。糙米保留了最多營養素的部分,包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但因為口感偏粗偏硬,且較不具黏性,儘管營養卻銷量不佳。胚芽米則是除去第二層皮(種皮)後的產物,口感比糙米順口,相對的營養程度較低。我們所吃的白米其實是經過碾米過程,刨去大多含有營養成分的部分而產生,營養含量只剩下約70%的澱粉,10%~15%的水分,以及不到8%的蛋白質。簡單的說,就營養價值糙米>胚芽米>白米,而好吃程度則是白米>胚芽米>糙米。早期的農業時代因物資缺乏,常會把碾製白米時從糙米上掉下的米糠部分,搭配牛奶沖泡給幼兒喝,以補充營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資料提供

大多數台灣人習慣吃的梗米,也就是所謂的蓬萊米,其實是日據時代時所引進的,在台灣不過才兩百多年,其外觀又圓又短,口感香Q黏膩,廣受大眾歡迎。在這之前,俗稱在來米的秈米則是家家戶戶常吃的米種,明鄭時期就在嘉南平原廣為種植,體型偏長,富含較多纖維而口感偏硬。除了梗米和秈米,黏性極佳的糯米則是第三種常見的米種。此三種米都是都是經由別處引進或復育改良的,若要說真正台灣土生土長的野生稻,則是幾乎滅絕的鬼稻,它的特性是成熟後穀粒容易脫落,還未收割前就掉光了,散落滿地看起來像是被鬼搶食過的景象,故有此名。
                                    
                                                   梗米
                            圖片出處: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4950068/a/g1.htm

糯米(梗糯)
圖片出處;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4950068/a/g1.htm


秈米
圖片出處;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4950068/a/g1.htm
介紹完稻米後,緊接著就是喝茶吃點心的時間啦!老師傳授的第一道跟米有關的茶讓在場學員驚嘆不已,利用一般人認為無用的稻梗來泡茶,加上些許黑糖與薄荷,別有一番滋味,據說還有顧筋骨、消暑的功效呢。第二道茶跟日本的玄米茶有異曲同工之妙,差別在於玄米茶多加了綠茶。先將糙米炒至金黃色,加入熱水泡五分鐘就是一杯香氣十足的糙米茶,簡單好喝,還能降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幾杯茶下肚總想搭配些零嘴解解饞,老師拿出生白米在鍋裡混著大量鹽巴慢炒,發出嗶嗶啵啵的聲音,不一會兒白米變成一顆顆金黃色的米果,原來這就是市面上爆米香的原型。吃吃喝喝竟也到了午餐時間,老師從旁邊菜園採些蔬菜,用在來米與紅糯米做了些壽司,與現摘的花草擺盤,不需要蠟燭與高級食材,也能享有一頓羅曼蒂克的午餐。
爆米香原型

猜猜看是用什麼米做的呢?

兼具視覺與味覺的一餐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4/6閉幕活動─野餐共食



菜園收成,共享豐收喜悅;
席地而坐,一起野餐共食;
雙手張開,上演一齣與菜共生的城市行動劇。
n  論述
野餐,相對於正式的長桌餐宴,具有更為自由的用餐意志。「野」字,代表著自由、獨立精神,甚至是不被主流文化制度宰制。回應到野餐的草地,公共空間的使用,是更為自由不拘的。因此,在華山大草原上野餐,讓這群都市農夫們,以正向愉悅的方式,建構出公共場域的情感,不只是身體生理上的滿足,更是情感心理上的滿足。
甚而言之,這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儀式。人們野餐共食,透過咀嚼、消化,進而內化,形成了一個自然的身體循環。剛開始,華山綠工場的啟動,是彈性無設限的想像,而在閉幕的野餐中,我們回到了城市的根本以「人」為核心,利用共食的概念,吃進去的,不只是這些里程減少的蔬果,還有都市農耕的概念。透過這種儀式,讓「華山綠工場」不論是實質的人際和人菜交流平台,或是對都市農耕的想像期盼,都因此進入每個人的體內。即使「華山綠工場」閉幕、平台撤離,透過咀嚼消化,這些概念終將內化為台北都市農耕的一股新能量。

n  活動說明
轉眼,三個月的展覽即將進入尾聲,近五百盆的菜園也即將收成。回過頭來,我們再次思考都市微型農耕,對於環境友善、環保的概念,以及藉此減少了食物里程。在閉幕時刻,我們希望以野餐共享共食的方式,一起共享菜園收穫的愉悅,一起共食「可食地景」。


現場活動包含了「可食地景大餐桌」、「與菜共生行動劇」,以及「綠色市集」,重新以「人」為本,邀集市民共同參與這閉幕饗宴。經過三個月的菜園耕耘,讓都市人也可以享受收成的樂趣。同時,利用收穫的蔬菜,烹煮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在大餐桌上,與大家共享收穫、共食地景。除了沉浸於收穫的喜悅外,「與菜共生」也象徵著台北未來的終極想像,我們邀請劇團演員帶領大家,在野餐墊上,把雙手張開,轉一圈,排出「與菜共生」的字樣,賦予野餐具趣味又動感的新方式,共同演一齣快閃行動劇,在歡樂的氣氛中,持續凝聚民眾在大草原的能量。

n   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名稱
13:00-14:00
報到/可食地景大餐桌擺放
13:00-17:00
綠色市集
14:00-14:20
與菜共生城市行動劇
踩街遊行進場
14:20-14:30
長官致詞
14:30-14:40
互動表演/大合照
14:40-15:10
社區大學口琴班表演
15:00-17:00
野餐共食/華山鐵道導覽活動

n   活動內容
可食地景大餐桌13:00-14:00
邀請認養菜園的市民利用收成的蔬菜烹煮出美味的料理,在大餐桌上與大家分享,同時,我們也會準備具有裝置意味的可食地景,象徵著共食地景,透過咀嚼消化、內化,創新轉換成不同形式,產現出更多台北都市農耕的能量。

綠色市集 13:00-17:00
這是一個交換共享、友善對待的市集,
交換共享著,綠色創意生活;
友善地對待,城市農人的收穫。
綠色市集將規劃5個主題區,分別為「綠色公共議題區」、「綠活手創區」、「獨立品牌區」、「好農人概念食店」以及「公平交易區」。邀集近20個相關單位至現場擺攤,除了推廣綠生活概念外,讓更多人了解台北已有許多團體不斷地在此領域中努力耕耘。

欲知市集攤位活動內容請點此連結

與菜共生行動劇  14:00-14:40
野餐,不只有靜態行動,號召大家,帶領各位共同遊行踩街,環繞華山綠工場,最後站在野餐墊上,把雙手張開來,轉一圈,排出「與菜共生」的字樣,一個對於台北的終極想像。同時邀請知名的身聲劇團作為行動劇的引領表演者,表演者既演、亦奏、亦舞、亦歌,在形式轉換間自然切換角色扮演,創造了「身聲」獨特且豐富的表演語彙,持續創作與發展跨界劇場藝術的無限可能。

口琴社表演 14:40-15:00
社區大學口琴班學生表演。

華山鐵道導覽活動 15:00-17:00
由華山文史工作室創辦人 張揚先生,帶領大家循著舊華山鐵道,導覽探索歷史的軌跡。

n   如何參加?
鼓勵菜園認養者踴躍報名,可利用菜園收成後的食材,烹煮成一道料理。如非菜園認養者,建議使用有機蔬菜製作料理。於活動當天帶來與大家分享,同時參與於大草原上的「野餐共食:與菜共生」的行動劇,活動結束後即可獲得「華山綠工場」LOGO野餐墊乙份。

n   如何報名?
1.       直接電洽 章小姐 02-2831-0487
2.       Email:留下姓名、連絡電話,並說明提供的料理,寄至fuling.uk@gmail.com/主旨「野餐共食報名」。
3.       每人限報名1名,限額180名,請盡速報名。

n   其他注意事項
1.             為響應環保,現場不另提供餐具,請自行準備餐盒、餐具及環保杯。
2.             料理建議以健康輕食為主,盡量使用有機、來源清楚的食材。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節能環保的食物烹煮器材--火箭爐製作與使用

還記得上次自己動手做些什麼的成就感嗎?成就感之外,或許我們還可以減少能源的浪費,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

火箭爐不同於一般的烹煮器材在於其高效率的能源使用,如果製作得當,少許的衛生筷與廢紙便能烹煮食物。在沒有瓦斯與電力的情況下,製作簡單、成本低廉與可攜性的特性更是使火箭爐成為登山踏青,童軍露營的必備良伴。
 
曾琴梅老師現場教導學員們實作火箭爐
                                         

事前準備材料:
奶粉罐或相似鐵罐大、中各1個、小鐵罐1個、鐵片剪、開罐器、鐵鎚、螺絲釘或鐵釘、美工刀、鉗子、奇異筆、發泡煉石。(保溫層用,也可用砂、珍珠石、防火棉、甚至空氣替代,但有保溫效能上的差別。)

步驟一:取大罐當外罐,中罐當內罐,小罐當側罐,在外罐底部離兩公分高度處,
                取側罐圓底畫圓。

步驟二:以螺絲釘在畫好的圓上打幾個洞,再用鐵片剪剪成放射狀。

步驟三:用鉗子將鐵片往內壓,並測試側罐是否塞的進,如不行再調整洞口。

步驟四:內罐套入外罐後,在內罐上畫出和外罐開口尺寸相同的圓。

步驟五:依外罐開孔相同方式開孔(重複步驟二和步驟三)

步驟六:用開罐器去除側罐底部,使之成為空心狀。

步驟七:將內罐套入外罐,塞入內罐一半至內外罐兩孔之間。

使用方式:將碎紙從上方丟入後點燃,從下方側罐開口加衛生筷當燃料。烹煮食物時注意廚 
                    具與外罐間需有通風空隙,可用鐵筷或其他容器架高。
     
馬上測試剛完成的火箭爐效能如何
炒綜合香草鹽 (Check!)
                                                                   
羅勒煎蛋 (Check!)


火箭爐的構造雖簡單,但每個材料的選擇與組裝的細節都會影響它的效能與效率,像是進氣口的大小需有足夠的空間讓燃料燃燒,並與空氣充分混和,但也不是進氣口越大越好,太大容易浪費熱能,反而失去節能的初衷。經過不斷的測試才會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火箭爐,大家一起加入動手實驗的行列吧!再過不久就可以脫離寒冷潮濕的陰鬱天氣,春暖花開的季節即將來臨,準備好手邊的火箭爐,野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