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菜之名 織綠網
以菜之名的方式有很多,都市農園、社區園圃、轉角香草園、綠屋頂、可食地景……然而,種菜作為一種對於都市發展樣貌的想像,種植內容、管理方法是其次,拉近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距離才是核心價值。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綠生活團隊,以Green Life 綠色生活圈為理念,從自身所處生活環境的體驗出發,藉由在生活圈中聚集小成為多的手法,編織起點點的綠意空間。
經典工程施佩吟小姐認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裡有許多不起眼的空間,像是社區閒置空地、邊界圍籬、人行道、陽台、停車格、屋頂、庭院、防火巷等等,往往因為習以為常而忽視它們的可塑性、不同類型的使用功能。這些多樣的空間不一定全隸屬於政府,但以往習慣的作法總是向政府提出建議,接著就是等待政府編列預算,審查,核准,執行的漫長行政程序,在完成規畫前熱情與精力已經消磨了不少。不如好好運用私人空間自己動手做,激盪更多元的想像,而不把可能性侷限在公部門式的綠美化思維。利用由下而上的草根動員,進而引起政府的重視,實現公私共同響應的願景。
多樣空間 公私共創
各式各樣的社區小空間,工友的、私有的、合法的、不合法的,用生活感集成的社區綠意,彷彿是共創的一幅幅作品。
1.
英國Edible Buss Stop – 公車站旁菜圃。幾位倫敦南部的年輕人,設想每天都會稍作停留的公車站旁或許可以做些變化,賦予等公車這件事更多的意涵,可能是教育性的,也可能是休閒性的。他們採游擊方式,在站牌旁的畸零地種起觀賞性植物與蔬菜;為了使行動觸及不同層面的民眾,避免淪為少數人的快閃活動,一開始選擇一條會經過醫院及學校的路線,接觸更多老人與學生,並在公車站旁舉辦工作坊與市民一同探討公車站的另類想像,以及烹飪現地食材分享給社區居民等活動,漸漸引起市長的關注而獲得補助。
2.
香港HK FARM。結合農夫、藝術家、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傳達屋頂農耕的優點與在地生產的價值。在屋頂上種植蔬果,減少食物里程而降低碳排放;減輕熱島效應而減少冷氣使用。同時與在地店家洽談上下游的產銷合作,並推廣在地特色小店,形成互利共生的微型經濟。此外,結合展覽、工作坊、導覽,並推出相關攝影書與雜誌,把一般年輕人認為老套沉悶的農耕,運用圖片和錄像,為空中農場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人改觀並參與。
3.
東京銀座養蜂計畫。創辦人原先只是對在巴黎、紐約都會區裡養蜂產生好奇,決定自己動手實驗,仰賴座落於銀座附近的的皇居、植物園、公園,蜜蜂有花蜜可採,得以生產蜂蜜。另外商家結盟提供蜂蜜,標榜銀座限定的蜂蜜調酒、法式蛋糕成為賣點。不只帶來商機,蜜蜂替周邊花卉授粉,繁衍更多植物,吸引鳥類與蝴蝶,滋潤了都市的生態系統,同時讓都市人省思人際關係間的疏離感。
4.
台大社會系館屋頂菜園。一群剛畢業的學生,混雜不同學術背景,卻沒有一人是農學畢業,僅靠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不斷實驗;採取類似公田和私田的劃分,公田部分由認養人輪班照顧,頗有成效,後更延續到錦安里屋頂菜園。
|
圖片出處;綠色奇蹟粉絲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12402988951784.1073741830.111916585667091&type=3 |
5.
金華街轉角香草園-國有地綠美化案例。
閒置國有地附近的居民店家,向里長發起自願認養的想法,起初計畫作為鄰近民眾共享的菜園,礙於法規規定,遂調整種植內容,並改名為香草園。
6.
位於師大附近的咖啡廳釋放店內外空間栽種薄荷、玉米等植物,增添店內綠意,還能當作食材使用。並利用人潮較少的時段舉辦課程,與社區產生更多交流。
7.
加蚋仔【茉莉小花園】。位於南萬華的某街道轉角處,除了是送餐給老人的據點外,經過巧思,改造成為微型花園。原本領完餐點就離開的老人們,不經意增加了停留在此的時間,創造與鄰居互動的媒介;取名為茉莉小花園更是呼應此區百年前廣泛種植茉莉花的歷史。
|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20655191292123.1073741845.144408682250113&type=3 |
|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20655191292123.1073741845.144408682250113&type=3
|
社區堆肥織網,看見綠的小系統 (錦安里屋頂菜園案例)
仍持續壯大的錦安里屋頂菜園,一開始只是經典工程綠生活團隊思考綠化社區另類路線的實驗場,憑藉不斷摸索與溝通,逐漸形成一個「綠的小系統」。
初期階段團隊於屋頂鋪設了一小塊草皮,邊施工邊擷取居民意見,討論其他更合適的想像。過程中漸漸引發少數居民的關心與意見提供,屋頂菜園的概念因此成形。團隊裡缺乏種菜經驗與知識,一邊參考國外案例,一邊實驗各種可能性,像是嘗試蛋殼栽種菜苗、製作保特瓶盆栽、收集廢棄棧板改造為蚯蚓公寓與垂直菜圃。期間與社區營造團體,雲和小客廳合作,學習運用咖啡渣做堆肥,稱作「雲和堆」;咖啡渣消除異味的特性,也讓大家提高製作DIY堆肥的意願。接著邀請居民參與一系列類似階段成果發表的活動,讓大家了解自己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改變,也透過有趣的活動與自身相關的議題,激勵民眾參與。慢慢地菜園吸引意外的訪客們,喜鵲、蝴蝶、金龜子、蜜蜂的來訪為屋頂帶來一絲生氣。
小有規模的成功促使團隊思考永續經營的機會,與里長溝通協調後,爭取到長期的經營權,同時邀約距離屋頂不到五百公尺範圍內,想參與社區事務的店家,提供店內不要的咖啡渣或廚餘製作堆肥;用社區生產的垃圾,滋養社區耕種的菜園,而一部分的堆肥回饋給商家做店鋪周邊的綠美化,形成互利互惠的循環小系統。團隊在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剛好認識社區規畫師,一同舉辦種菜課程,並邀請周邊大學生加入討論議題,激發更多可能性;而參與課程的民眾又可以教導其他有興趣的人,持續討論激盪,延續都市農耕的精神。
|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29528753738101.1073741826.144408682250113&type=3 |
|
圖片出處;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29528753738101.1073741826.144408682250113&type=3 |
景觀入菜
除了借鏡國外經驗,實際著手社區營造,綠生活團隊也應用社群網站織起社區綠網的一部分。粉絲頁面啵比的城市重旅行是團隊成員黃思靜另一個實驗的場域,重視當地食材的文化歷史,強調食材間視覺與味覺的結合,試圖用生活常見的元素,在不同的空間中實驗都市可以吃的空間,期待透過料理帶入景觀、生活議題。
|
圖片出處;啵比的城市重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0084248172916&set=a.214303945417613.1073741834.187850984729576&type=1&theater |